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货代行业的发展(货代行业的发展过程)

2023-11-18 16055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货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2. 对货代行业的认识
  3. 中国国际货代行业发展现在及前景

自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业务往来频繁,带动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蓬勃发展。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自贸区的建立及国际贸易相关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为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迎来利好局面。2014-2019年,中国国际货运代理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由3476.6亿元增长至4463.86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收缩8%左右,下降到4107亿元左右。

  

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中国国际货代行业协会公布的2014-2019年的百强排名情况,对于百强企业的营收规模分布进行了梳理,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的营收规模都在30亿元以下,50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较少,2014-2019年维持在0-1家的水平;2019年100亿-500亿之间的企业数有6家;50亿-100亿元之间的有7家;30亿-50亿之间的企业数为14家。

  

根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国际货代企业排名情况显示,2019年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以801.68亿元的营业额排名第一,其次是中远海运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集团有限公司。入围2019年度国际货代前十企业名单与2018年一致,其中除敦豪全球货运(中国)有限公司名次上升两位,而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锦程国际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下降一位之外,其余企业名次没有变化,反映出国内的国际货代龙头企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而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的龙头地位显著,与其他企业拉开较大差距。

  

从百强企业不用性质企业数量占比来看,2019年国际货代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有52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数为16家,外资(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32家。结合营业额分布来看,民营企业的平均规模相对较小。

  

从百强企业2019年不同性质企业的营业额占比来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百强中占有绝对优势,比重为54.32%;其次是民营企业,2019年的营业额占比为24.11%;外资企业占比为21.57%。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国际货代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货代,又名货运代理,英文名为forwarder,通过接受委托,订舱,协调等多种方式,将指定货物根据货主要求运至指定目的地的一种协调工作居多的行业,是货主和运力公司之间起协调作用的桥梁。

  

2、每个行业都有着其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由于中国加入WTO的原因,进出口贸易近几年发展迅猛,所以货代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在沿海城市遍地开花,枝繁叶茂,青岛市注册的货代公司大概就有1-2万家,可见竞争程度之激烈。

  

4、 2)处于产业链的低层,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盈利效果不佳

  

5、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需要不停的招揽客户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没有太多的自主控制性,所以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层,一旦行业分工被打破,很容易被船公司或者货主所抛弃;而且由于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繁琐的部门协调工作,通常就是销售揽货-客服操作-完成订舱-收费-结账,所以通常几个人就可以成立一个公司,因此大多数公司人员数量不多。

  

6、 3)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7、前面说过,由于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投入不多,所以对于员工的招聘要求也相应较低,因此对于业务及操作流程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不专业的地方,导致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它们的不客观评价。

  

8、由于这个行业属于一个中介服务性行业,因此要求从业人员要以客户为上帝,用服务赢得客户,另外工作中涉及的相关行业很多,如船公司,订舱代理,货主,报关行,车队,场站,基本上都需要货代作为沟通媒介与之协调工作,所以事情繁琐,而且有时候周末或者晚上都会有突发事情发生,需要货代去协调解决,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时间,工作压力大已经是不争事实。

  

9、 5)市场管理混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10、由于现如今,货代行业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所以不同货代收费标准也大相径庭,导致行业间为了争夺货源,采取降价,折扣,退佣等不正当竞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我国法律及行政法规对此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专门的监督和监管,也是造成市场混乱的一个原因。

  

11、根据上面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现在的货代行业竞争相当激烈,从业人员压力大,“要想死得快,赶快做货代”已经成为对于这个行业的一种写照。而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现状,未来的行业发展前景也趋于明朗,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12、 1)公司规模化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

  

13、随着经济危机的后续效应,更多的货代会为了客户去拼价格,拼服务,为了十几二十几美金挣得头破血流,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无力维持正常运作,关门倒闭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大的货代公司也会据此指定相关的规模化经营,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发展自己的主营业务,扩大自己的业务渠道,提高自身竞争力,拿到更好的优势资源,完成优化组合,从而完成对市场有效份额的占有。

  

14、 2)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意识增强,健全人员培养机制。

  

15、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有了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应的,个人素质也随之提升,货代本来就是一个服务性强的行业,因此只有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拥有更好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客户接受本公司的文化理念,才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而未来的核心竞争是人才,货代企业也要规范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体质,加大员工培训,让员工有更多的发展升职空间,从而将个人价值和企业利润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忠诚性和积极性。

  

16、 3)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网络化经营。

  

17、现在是网络时代,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而发展前景的好坏也依赖于自己对于网络开发和推广的效果,通过网络营销和推广,使更多的企业了解本公司的情况,扩大知名度,建立完善的网络化操作流程,使操作流程电子化,简单化,高效化,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18、 4)加强行业间的协调和互助,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19、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航线,基于互助互利的原则,提高各个公司的合作力度,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另外根据现有的资源和经济增长方式,开创性的选择新的发展方向,延伸出更多与货代相关行业的服务项目,使公司服务多元化,抓住客户的好奇心理,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特殊化服务,培养新的客户群。

  

20、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正如此行业的现状十分激烈,前景有所期待,行业的发展需要众人的努力,个人的发展需要自身的耐心,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不断的完善充实自己,才能在波涛汹涌的社会大潮中走的更远,更高。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货代和物流的发展。显著的标志就是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日益增多。 1983年,中国只有中外运一家国际货代企业,到 2003年 11月,经过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一级国际货代已经有 4100家,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货代诞生,平均每月增加 100家。在中国货代市场上,还有一大批没有取得一级代理资格但实际从事货代业务的公司和组织,包括个体户,据业内人事估计,全国大约有 3万间。中国的物流公司更是多如牛毛。由于物流的概念比较新,大家争先恐后感时髦。原先的快递公司、搬家公司、运输公司、仓储公司和货代公司,纷纷更名,冠以“物流”二字;海陆空的承运人也延伸服务,搞物流;制造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也成立物流公司;还有哪些不知“物流”为何物的人,也加入物流大军。这样,中国的物流很快就形成了庞大的队伍,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的“物流”企业有二十多万家。

  

2.政府对行业管理“秩序缺位”。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处留下了计划经济的痕迹。货代和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政府对货代和物流的行政管理可以描述为“行政主管条块化,市场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规化”,这种状况叫做“市场秩序缺位”。中国对货代和物流行政管理是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而又盘根错节。涉及到的部门有今年刚组建的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邮政总局等。各部门都有各自主管的市场和业务,为了确保本部门的利益,他们就通过行政立法来保护。典型的例子就在中国国际快递、无船承运人等问题上出现的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给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采取积极的行动,理顺关系。今年年初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已将物流管理明确地纳入了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而承担这项重任的便是新组建的商务部。这样,从国家层面实现了管理机构“到位”。商务部正在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就行业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研和协调,并且要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形式,调整行政管理关系,使货代和物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3.中国物流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尽管物流企业数量不少,但其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集中体现为“小、少、弱、差”。即:第一,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营业额规模以及市场份额等都比较小;第二,是物流服务功能少,局限于传统的单项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第三,由于缺少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导致物流组织能力弱,许多物流企业对现代综合物流似懂非懂,不会制订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方案,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第四、管理水平差。中国大部分货代企业只有十来年的历史,从行业的生命循环周期曲线来看,中国的货代和物流行业处于“开始”阶段。因此,在人员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管理方面,亟待提高竞争能力。

  

我国政府正在按照加入 WTO时的承诺,对外开放货代市场。现在已经允许外资控股 75%,不晚于 2005年 12月,将允许外商独资。外资货代进入中国市场有四种策略选择:找中国的公司做代理;设立办事处;设立合资公司;设立独资公司。我们预测,即使中国全面彻底开放以后,外资在中国市场存在的四种方式都将存在,他们会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和规模,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而不是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外资都会搞独资。

  

现有的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非常活跃,随着国外投资方的设厂而设点。他们凭借管理优势、海外代理网络优势、以及出口 FOB条款优势,掌控相当大的货源,他们也在想法设法抢占中国市场份额。

  

二、中国货代与物流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1、中国货代行业将进一步实行对内开放。

  

中国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政府对自然人直接设立国际货代一直没有开放。 WTO之后,中国各行各业都加大了对内开放的力度和广度。今年 9月初,中国的进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凡注册资本在 100万元人民币的流通企业,不分经济性质,都可以申请进出口资格,政府实行核准制。我们预测,紧接着政府主管部门就要对国际货代采取一系列对内开放措施。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调研,论证允许自然人直接持股国际货代企业的可行性和操作规程。我们估计,一旦允许中国自然人持股国际货代企业,将出现迅速引爆民营货代市场。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 WTO承诺开放时间的临近,货代和物流行业将按市场规则进行整合和裂变。我们判断,整合和裂变的方向有三个。其一,包装上市。目前,中外运和中远都有物流板块的上市公司。还有一些国有大型物流公司,比如中铁系统、中邮系统等,正在整合物流资源,准备以物流为核心业务上市。其次,网络化经营。中国的货代和物流公司在网络化方面比较薄弱。可以说,没有一家货代公司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代理网络,只有少数公司在全国范围建立网络。随着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货代公司必须在国内、国内建立健全代理网络,通过联盟形式,快速实现网络化经营。再次,专业化经营。“大而全、小而全”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货代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货代,应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走专业化经营之路,强化自身在某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判断,整合和裂变之后,货代和物流行业将出现一些上市公司、一批网络化企业和众多的专业化公司。

  

3、外资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逐步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据我们观察,国外大的公司,该进来的都已经进来了,比如, DHL、 FedEx、 Shenkers、 Eagle、 Bax、 Nippon、近铁等。他们都是以中外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有的企业合作得非常默契,即使政策允许外资独资了,他们也不会放弃中国的合作伙伴;有的合资企业可能要随着政策开放对合作方式进行战略性调整,转变成独资公司。届时,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控股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将成为中国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有货代企业将是中国市场的主力军。中外运、中远、中海、中铁、中邮等大型国有企业正积极得抓住市场经济发展机遇,由传统的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努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队。民营企业是最具有活力的新生力量。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再次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商务部即将推出国际货代对中国自然人开放的新举措。不久就会涌现出一大批民营货代和物流企业,他们产权清晰、轻装上阵、体制灵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外资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成为三支劲旅,在中国的货代和物流市场强烈角逐,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4、货代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将继续成为投资热点。

  

中国独特的经济形态给了货代和物流市场独特的投资机会。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的第六位。到 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 2000年要翻两番,预计要达到四万亿美元。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也将翻两番,预计能够达到两万亿美元。中国的货代和物流也将随之同步增长。中国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中国特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中国会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这样中国就会变成世界物流集散中心。因此,中国货代和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中国的货运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差,亟待改善和提高。政府层面也在积极做物流区域规划,比如,珠江三角洲物流规划和长江三角洲物流规划。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物流规划,兴办物流园区。这些情况说明一个现象:货代和物流市场仍将成为中外投资者追捧的“靓女”,继续成为投资热点。

货代行业的发展(货代行业的发展过程)


复制成功